新闻中心
News
分类>>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袁叶凡谈小学生家庭教育 最大的爱是“谋之长远给孩子生存的本事”
球王会体育官方网站袁叶凡谈小学生家庭教育 最大的爱是“谋之长远给孩子生存的本事”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于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8月4日,东北新闻网教育频道专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沈北雨田实验学校心理老师袁叶凡,从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角度分析小学阶段儿童教育方法,与家长携手帮助孩子调整状态,度过充实美好假期,做好迎接新学年的准备。
袁叶凡:暑假期间,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沟通三个方面。家长希望孩子学习、要求孩子玩起来要有节制,然而沟通起来却生来了很多不和谐。例如,有的家长经常唠叨、指责、否定、埋怨,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结果孩子对批评无动于衷,甚至感到压抑、不平等。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矛盾会被激化得越来越严重。
袁叶凡:首先要学会尊重与平等,这是亲子关系的核心所在,如果家长不能转变观念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再好的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在教学中,我会允许学生们各抒己见,即便得不到正确答案,我也会说这个角度很新颖,已经离正确答案很近了。学生听到我的话很开心,不气馁,坐下后又开始积极思考。长期以往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我的课堂上就产生了奇妙的效能。课堂纪律变得更好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变强了。因此,我的观点是不要急于否定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要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孩子的情感回馈总是比成年人来得更加真实与炽烈。那么像朋友一样相处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一定不要忽略我们的孩子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我们的“孩子”,只有家长意识到人格平等这点,才能把尊重与平等还给孩子们。
另外就是“身教”大于“言传”。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最早的学习就是模仿。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我们,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相比于外在环境,作为内在环境的“身教”才是真正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外在环境是不能完全发挥效能的。我们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父母要先成长,再要求。孩子来到我们身边不是为了听我们发号施令,而是为了唤醒我们,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袁叶凡:我的观点是可以打,但一定要分年龄阶段,要打出家规,要“理性”地打,而不是“情绪化”地打。对于0到6岁之间的孩子来说,家规的建立非常重要,所谓家规就是全体家庭成员遵守的规范,在家规面前要人人平等。比如,不撒谎、不说脏话、不乱扔东西,到别人家不乱翻东西,自己的事情自己首先要担起责任,等等。在3到6岁的时候,我们可以因为孩子触犯家规而“理性”地打孩子。这个“理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必须要明确自己打孩子的原因是因为个人情绪化还是因为孩子真的犯了错;二是要在打孩子时,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甚至可以“商量”打几下、怎么打。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是纵容和妥协。树立规矩和家长的权威,必须尽早开始。如果孩子到了10岁以上,逐渐进入青春期,打的效果就不好了,甚至会把亲子关系打得支离破碎。
袁叶凡: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主要集中爆发在初高中阶段,因此人们容易忽略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问题。每个人都会随着自身压力的增大,反射出心理抗压能力的强弱,孩子也是如此。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课业压力逐渐增大,原本存在的心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一些行为反应和躯体反应,直到不得不寻求心理疏导和治疗。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预防非常重要的阶段。
我们常说,预防大于治疗。预防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节省成本代价,如果小学阶段就处理好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到了初高中时,孩子们就会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更强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学校教育是基于家庭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之中生活,孩子的行为习惯、三观形成,都会有父母的影子,因此,我呼吁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做好孩子的“心育”工作,积极的关注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
袁叶凡:关于家庭教育,我提出了一个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圆圈理论”,也就是形象化的“底线原则”。首先,家长要把规矩立好,设置好规矩的边界,也就是“圈”。在“圈”里人人平等,要给孩子自由度,要像朋友一样相处;如果孩子淘气踩圈了,我们要及时提醒并给他们思考改正的时间。但要是出了“圈”,也就是跨越了底线,就一定要受到批评和惩罚,要让孩子知道,是自己“出圈”的错误言行,将“朋友”变成“父母”的。在儿童低龄阶段,“圆圈理论”特别好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规则意识的树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把“圈”适时的扩大。因为孩子越大,需求的自由度和独立意识越强,如果“圈”还是那么小,就会导致孩子受到束缚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另外,这种由家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也是在告诉孩子父母的底线在哪里,这样孩子在人生每个阶段都会在那一阶段的“圈”内建立一个完善的自己,同时也始终会在内心对父母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
袁叶凡:孩子不能随便夸!我经常看到有家长夸孩子说“你真棒”,但是却不说哪里棒,这种夸不仅是无效的,甚至还会出现“反噬”作用,就是孩子会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棒,盲目自信。久而久之,就会“玻璃心”,一旦受到挫折,就会失去信心。因此,夸孩子要有具体指向。同样,培养习惯,也是如此。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习惯不好,却不说明是哪里不好。比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这其中,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是在孩子低龄阶段养成的,到小学一二年级更主要的是养成学习习惯,三年级以后再不断巩固和扩充,到了初中阶段拼的就是小学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孩子自己努力的自律性。
袁叶凡:谈到如何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我首先要强调立好“各自做好分内事”的规矩。比如,父母下班回家,就要给孩子做饭,这是父母的工作;孩子放学回来就要写好作业,做好功课的预习,这就是孩子的工作。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每件事的责任归属,这样到了高年级时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而不至于将学习这件事变成家长的负担。很多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学习很难,很辛苦,但是学习就是人在青少年时期必须要做的事,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从思想上接纳学习这件事情,然后引导孩子想办法调整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学习这个“必须做”的事情变得不那么痛苦,变得快乐起来。很多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受挫了,找不到学习方法,才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这就将本就困难枯燥的学习之路,变得更加举步维艰的原因。
袁叶凡:一是要养身。吃好、睡好、运动好,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且对于情绪和压力的调节是非常好的。很多孩子每天都认真学习,但是成绩一直不高,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假学”,其实孩子的内在动力已经不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与其让他假装坐在椅子上学习,不如陪他们汗快淋漓的踢一场球,跑一次步更有意义。因为运动是给心灵蓄能的最好方法。
二是养心。首先是养父母之心,家长要以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来陪伴孩子,用温暖的鼓励给孩子建立信心,有了信心的孩子自然会去努力;其次在精神层面,要以读书、看纪录片等文化输出来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孩子的视野、打开孩子的格局、构建孩子的人生观;三是在思想方面,父母要通过思想引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认知”来帮助孩子提升“内动力”,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变得丰满起来,精神的富足会让孩子更加有力量,让孩子的心灵开花结果,让孩子变得更有目标。
袁叶凡:暑假期间,很多家长会精心准备一套孩子成长计划,但是却未必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实现,而且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是没有时间全程陪伴孩子的,这就需要从现实出发,以做好心理调适的方式实现“高效陪伴”球王会官方入口。最重要是调整好情绪,情绪是完成好一切计划的先决条件,要在开心的、愉悦的心情下与孩子产生互动,把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把暑假计划完成,即便是暑期计划没有完美完成,那么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进而在开学时拿出更好的状态。
袁叶凡:暑假还剩一半时间,接下来家长应该怎么办?在这里,我要对家长朋友说,人的成长不分年纪,进步就是自己培养自己,我们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人生的阅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建立起来的,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成年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现在的不足呢?为什么不能承担起责任,带着孩子一起迈过人生的重重难关呢?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要以身作则、做好自己,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努力修复我们的自我关系,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且从容。通过努力让家庭教育变得轻松、快乐、有质感、有质量。
最后,我想说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可悲的家庭教育现象:就是在该管的年纪没有管,在不该管的年纪拼命管。以错误的认知去解读“快乐”教育的含义。“溺爱”不是真正意义的爱,父母生养一个孩子最大的爱应是“谋之长远,给他生存的本事,富足的精神世界和强大心理素质”。